电商集体上调免邮门槛,行业“烧钱”模式难持续
苏宁易购设置48元免邮门槛,京东、亚马逊等平台也相继跟进
本月初,苏宁易购宣布调整运费政策:消费满48元以上订单方可享受免邮服务,不足48元则收取5元运费。同时,该费用将在发票上单独列出。此外,移动端订单仍可享受全场免运费优惠。
在此之前,京东商城已将普通用户的免邮门槛由39元提升至59元,未达标订单收取5元配送费,部分发往新疆、西藏地区的商品还将额外加收10元/件运费。当当网统一设定免邮标准为39元,不满标准每单收取5元运费。易迅网也将免邮门槛从29元提至49元,亚马逊中国执行满49元包邮政策,凡客则规定其自有及限时购商品需满199元才享免邮。
淘宝和天猫作为第三方平台,并不直接设定免邮规则,而是由商家自行决定,通常仅在促销活动期间提供包邮选项。
消费者普遍接受小额配送费,拼单、自提成为省运费常用方式
在接受调查时,多数消费者表示对5元运费可以接受。为了节省配送成本,网购用户想出了多种对策,其中最常见的是“拼单”。例如,网友点点经常发动同事一同下单以凑够包邮金额。也有用户选择高端会员服务,如京东金牌会员王先生表示所购家电金额通常远超免邮门槛,因而可享受包邮服务。
针对达不到免邮条件的订单,部分电商平台提供自提选项以规避配送费用。例如,苏宁在全国设有2000个物流自提点,支持48元及以上订单自提并赠送现金券;京东拥有82个仓储中心和1453个配送站,覆盖全国460个城市,用户可选择就近自提。
电商逐步告别“高补贴”时代,行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
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,截至2013年底,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.88万亿元,同比增长42.8%,网购用户数量达3.12亿人,同比增长26.3%。
与去年价格战频发的局面不同,今年整个电商市场趋于平稳。随着市场格局逐步固化,企业无需继续通过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,因此纷纷上调免邮门槛。业内人士认为,相比电商自建物流带来的高昂成本,每单仅5元的配送费远远无法覆盖实际支出,长期维持极低免邮门槛并不现实。
业内专家指出,若继续采用“赔本赚吆喝”的模式,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,也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在此背景下,各大电商平台调整包邮政策,实为顺应市场趋势之举[1]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