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西乡和近城地区的人抓到蟛蜞后,把螯掰下来,然后用上老江阴人都知道的“ 十三铲刀”:将蟛蜞螯快速焯水后用冰水“激”一下,促进肉和壳壁分离,将油锅烧旺后投入葱段、姜片爆香,倒入蟛蜞螯,迅速翻炒,依次加入料酒、盐等佐料,翻炒13下出锅,这样的蟛蜞螯才会味鲜而不老。
烹制好的蟛蜞螯,色泽红润、肉质鲜嫩,且具有奇香。食用时,人们只要如同吸食螺蛳一样轻轻一吸,便能将其肉自然地吸出来。傍晚时分,一壶小酒,三两好友,一盘蟛蜞螯,那滋味,啧啧······
△ 江阴小学生品尝蟛蜞螯
后来,根据蟛蜞螯成菜后的外形特点,文人墨客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—— 鹦鹉嘴。
而在东乡,老百姓则会用上整只整只的蟛蜞,做出同样“鲜到掉眉毛”的美味。
相比西乡赶时间似的“十三铲刀”,东乡百姓则显得耐心的多,他们将江滩捡拾到的蟛蜞洗净,掀掉硬壳,去脐、洗净、捣碎,再用纱布包好,挤出汁水,蟛蜞肉浆便做好了。
这蟛蜞肉酱,便是东乡人做两种美食的原材料。
蟛蜞肉酱中撒入韭菜末, 放料酒、姜、盐拌匀,包裹以馄饨皮,水中煮熟后便是鲜香四溢的 蟛蜞馄饨了。
另一种方法则是锅中烧水,水开后将螃蜞肉浆舀入,放料酒、盐、葱姜末,文火烧开,此时,流质的蟛蜞肉浆幻化成豆腐花似的肉羹,宛如朵朵盛开的睡莲浮于水面,白中略带紫色,因此被称作“蟛蜞豆腐”。
比起大闸蟹,
蟛蜞并不起眼,
但它却是江阴老百姓
最熟悉,最回味的一道江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